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药膳做法


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药膳做法

药食同源原料:干姜;来源植物名:姜;使用部分及要求:干燥根茎。


    中药干姜


    干姜的性味

    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

    辛、热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:

    辛,热。

    ①《本经》:"味辛,温。"

    ②《别录》:"大热,无毒。"

    ③《药性论》:"味苦辛。"

    《中华本草》记载:

    味辛;性热


    干姜的归经

    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

    归脾、胃、肾、心、肺经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:

    入脾、胃、肺经。

    ①《本草经解》:"入肝、肺、肾经。"

    ②《得配本草》:"干姜,入手少阴、足太阴经气分;炮姜,入足太阴经血分。"

    《中华本草》记载:

    脾;胃;心;肺经


   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

    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

    干姜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,燥湿消痰。用于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肢冷脉微,痰饮喘咳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:

    温中逐寒,回阳通脉。治心腹冷痛,吐泻,肢冷脉微,寒次喘咳,风寒湿痹,阳虚吐、衄、下血。

    ①《本经》:"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,止血,出汗,逐风湿痹,肠潞下痢。生者尤良。"

    ②《别录》:"治寒冷腹痛,中恶、霍乱、胀满,风邪诸毒,皮肤间结气,止唾血。"

    ③《药性论》:"治腰肾中疼冷,冷气,破血,去风,通四肢关节,开五脏六腑,去风毒冷痹,夜多小便。治嗽,主温中,霍乱不止,腹痛,消胀满冷痢,治血闭。病人虚而冷,宜加用之。"

    ④《唐本草》:"治风,下气,止血,宣诸络脉,微汗。"

    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消痰下气,治转筋吐泻,腹藏冷,反胃干呕,瘀血,扑损,止鼻洪,解冷热毒,开胃,消宿食。"

    ⑥《医学启源》:"《主治秘要》云,通心气,助阳,去脏腑沉寒,发诸经之寒气,治感寒腹痛。"

    ⑦王好古:"主心下寒痞,目睛久亦。""经炮则温脾燥胃。"

    ⑧《医学入门》:"炮姜,温脾胃,治里寒水泄,下痢肠澼,久疟,霍乱;心腹冷痛胀满,止鼻衄,唾血,血痢,崩漏。"

    ⑨《药品化义》:"炮姜,退虚热。"

    ⑩《长沙药解》:"燥湿温中,行郁降浊,下冲逆,平咳嗽,提脱陷,止滑泄。"

    《中华本草》记载:

    温中散寒;回阳通脉;温肺化饮。主脘腹冷痛;呕吐;泄泻,亡阳厥逆;寒饮喘咳;寒湿痹痛


    干姜的用法用量

    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

    3~9g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:

    内服:煎汤,0.5~1.5钱。

    《中华本草》记载:

    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散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研末调敷。


    干姜车前子饮

    主要原料:干姜3克,车前子10克,红糖8克。

    制作方法:用干姜炒车前子,共研未,加红糖1匙,滚水冲服。

    效用说明:适宜于脾胃虚寒、肠鸣腹痛、大便清稀无臭的泄泻患者。


    干姜粥

    主要原料:干姜3克,高良姜5克,粳米100克。

    制作方法:先煎干姜、高良姜取汁,去渣,再入粳米同煮成粥。

    效用说明:温暖脾胃,散寒止痛。适宜于脾胃虚寒、心腹冷痛、呕吐、呃逆,泛吐清水、肠呜腹泻等症。


    干姜大黄茶

    原料:干姜5g、大黄1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温脾清胃。

    用途:寒热互结所致胃脘痛、吞酸、嗳气、肠鸣、冷泄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干姜苓术茶

    原料:干姜5g、茯苓3g、白术3g、甘草3g、红茶3g。

    用法: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50泡茶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温肾化气行水。

    用途:肾着之病,身重水肿、腰中冷、不渴、小便利。

    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。


    干姜红糖茶

    原料:干姜5g、红糖10g、红茶3g。

    用法:用干姜、红糖的煎煮液250泡茶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温胃止呕。

    用途:外感风寒或脾胃受寒,恶心呕吐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干姜茶

    原料:干姜10g、红茶3g。

    用法:用干姜的煎煮液250泡茶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。

    用途:心腹冷痛、肢冷、吐泻;寒饮咳喘;风湿寒痹;阳虚吐血衄血下血。

    来源:《医学入门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