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药膳做法


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药膳做法

药食同源原料:茯苓;来源植物名:茯苓;使用部分及要求:菌核。


    车前茯苓茶

    原料:车前子3g、茯苓3g、猪苓3g、人参2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50ml水煎煮车前子、茯苓、猪苓、人参至水沸后,冲泡花茶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祛暑利水。

    用途:伏暑吐泻,烦渴引饮、小便不通。

    来源:《杨氏家藏方》。


    木通利水茶

    原料:木通1g、桑白皮2g、茯苓3g、泽泻3g、大腹皮2g、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木通、桑白皮、茯苓、泽泻、大腹皮至水沸后,冲泡花茶10分钟后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泻水利湿。

    用途:水湿内停肠鸣腹胀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木通通痹茶

    原料:木通1g、茯苓2g、大黄0.5g、前胡2g、桑白皮2g、绿茶5g。

    用法:用木通、茯苓、大黄、前胡、桑白皮的煎煮液400ml,冲泡绿茶即可。

    功能:利水理气通痹。

    用途:喉痹心胸气闷、咽喉阻塞不通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泽丹茶

    原料:泽泻5g、桂心3g、白术3g、茯苓3g、木通3g、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泽泻、桂心、白术、茯苓、木通至水沸后,冲泡花茶后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行气运水。

    用途:虚劳膀胱气滞,腰中重、小便淋漓;水肿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泽泻健腰茶

    原料:泽泻5g、茯苓3g、杜仲3g、牛膝3g、干姜3g、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泽泻、茯苓、杜仲、牛膝、干姜至水沸后,冲泡花茶10分钟后饮用。

    功能:除湿强腰。

    用途:腰痛;水肿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泽泻清暑茶

    原料:泽泻5g、茯苓3g、白术3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运脾行水胜湿。

    用途:暑月霍乱吐泻不止、头晕。

    来源:《纲目》。


    泽泻桑茶

    原料:泽泻5g、桑白皮3g、槟榔3g、茯苓3g、生姜3g、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泽泻、桑白皮、槟榔、茯苓、生姜至水沸后,冲泡绿茶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运水消肿。

    用途:妊娠遍身水肿、上气喘急、大便不通、小便赤涩。

    来源:《妇人良方》。


    茯连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黄连3g、天花粉1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健脾生津止渴。

    用途:肾水不足心火旺所致消渴症。

    来源:《德生堂经验方》。


    茯苓蚕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僵蚕3g、全蝎2g、郁金3g、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350ml水煎煮茯苓、僵蚕、全蝎、郁金至水沸后,冲泡花茶即可。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祛风解郁。

    用途:乙脑后遗症失语;风痰眩晕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茯杏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杏仁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开肺运脾,运湿祛痰。

    用途:胸痹胸闭闷、心悸伴咳喘;冠心病伴有咳喘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茯苓桂枝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桂枝3g、乌龙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温阳化气行水。

    用途:心阳上逆所致心悸、奔豚、眩晕;痰饮阻遏心阳所致胸闭闷、咳喘、背心冷;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、胃下垂症见阳气虚弱者;顽固性风心病症见心阳不足者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茯苓赤芍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赤芍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5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健脾利水,活血。

    用途:水肿;血肿;耳源性眩晕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茯苓白术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白术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健脾运湿。

    用途:脾虚食欲不佳;水肿;腹胀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茯苓消肿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白术3g、郁李仁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健脾消肿。

    用途:水肿。

    来源:《不知医必要》。


    原料:茯苓5g、防己3g、黄芪3g、桂枝3g、甘草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50ml水煎煮茯苓、防己、黄芪、桂枝至水沸后,冲泡甘草、花茶后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益气固表,利水消肿。

    用途:风水汗出恶风、身浮肿、小便不利,或湿痹肢体重着。

    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。


    苓桂术甘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桂枝3g、白术3g、甘草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健脾运湿,温化痰饮。

    用途:痰饮内停胸胁胀满、眩晕、心悸;慢性支气管炎;支气管炎哮喘;心脏病或慢性肾炎所致水肿属阳虚者。

    来源:《伤寒论》。


    茯苓夏姜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半夏3g、生姜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运脾止呕。

    用途:呕吐、心下痞满。

    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。


    茯苓止利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木香3g、紫苏3g、木瓜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运湿止利。

    用途:泄泻下利不止。

    来源:《百一选方》。


    茯苓茶

    原料:茯苓10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渗湿利水,健脾和胃,宁心安神;抗菌,利尿,降血糖。

    用途:水肿,小便不利;痰饮咳逆;呕泻;淋浊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五苓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猪苓3g、泽泻3g、白术3g、桂枝3g、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桂枝至水沸后,冲泡花茶后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化气利水,健脾祛湿。

    用途:太阳病发汗后,大汗出、胃中干、烦燥不得眠。或外有表证、内有饮停,发热、头痛、小便不利、烦渴引饮。或水湿内停水肿身重。

    来源:《伤寒论》。


    茯苓山药茶

    原料:茯苓5g、山药3g、花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健脾补肾。

    用途:小便多、滑数不禁。

    来源:《儒门事亲》。


    乞力伽茶

    原料:白术5g、白芍3g、白茯苓3g、生姜3g、甘草3g、乌龙茶3g。

    用法:用白术、白芍、白茯苓、生姜的煎煮液300ml,冲泡甘草、乌龙茶后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健脾胃,益气血。

    用途:妇女血虚肌热,或脾虚蒸热。

    来源:《妇人良方》。


    藿香苓术茶

    原料:藿香3g、茯苓2g、半夏2g、白术2g、厚朴2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开水煎煮藿香、茯苓、半夏、白术、厚朴至水沸后,冲泡绿茶10分钟即可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解表和中,理气化湿。

    用途: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,恶寒发热、头痛、胸腹痞闷不舒、腹痛泄泻、肠鸣呕恶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荷叶翘苓茶

    原料:荷叶5g、连翘、茯苓3g、陈皮3g、佩兰3g、绿茶5g。

    用法:将荷叶、连翘、茯苓、陈皮、佩兰置于锅内,用400ml水煮沸后冲泡绿茶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清暑运脾除湿。

    用途:秋季晚发之伏暑及初起之湿温。

    来源:《时病论》。


    荆金茶

    原料:荆芥5g、金银花3g、土茯苓2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50ml开水泡饮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疏风清热解毒。

    用途:一切疮疥。

    来源:《本草汇言》。


    土茯苓茶

    原料:土茯苓5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解毒,除湿,利关节。

    用途:恶疮痈肿;淋浊;梅毒;筋骨挛痛;瘰疬。

    来源:《本草纲目》。


    土苓芎茶

    原料:土茯苓5g、川芎3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解毒除湿,祛风止痛。

    用途:热毒所致头痛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土苓茅根茶

    原料:土茯苓3g、白茅根3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清热解毒,除湿通络。

    用途:慢性肾炎蛋白尿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紫草生地茶

    原料:紫草2g、生地3g、茯苓3g、麦冬3g、白果1g、绿茶5g。

    用法:用350ml水煮紫草、生地、茯苓、麦冬、白果至水沸后,冲泡绿茶10分钟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凉血止血。

    用途:吐血、衄血;皮肤斑疹。

    来源:《方脉正宗》。


    漏归茶

    原料:漏芦5g、当归3g、红花3g、枳壳3g、茯苓3g、茉莉花茶5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漏芦、当归、红花、枳壳、茯苓至水沸后,冲泡茉莉花茶5~10分钟后即可饮用。也可直接冲饮。

    功能:清热调经。

    用途:妇女月经不调。

    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。


    竹沥茯苓茶

    原料:竹沥5g、茯苓3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,冲饮至味淡。

    功能:清热除烦镇惊。

    用途:妊娠烦燥。

    来源:《梅师集验方》。


    竹叶苓石茶

    原料:竹叶5g、茯苓3g、石膏3g、小麦3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250ml水煎煮前四味药至水沸后,冲泡绿茶。也可用200ml开水冲泡5~10分钟后饮用。

    功能:清热解渴。

    用途:热渴、口臭。

    来源:《外台秘要方》。


    蒲苓茶

    原方:竹茹5g、蒲公英3g、土茯苓2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蒲公英、土茯苓的煎煮液250ml,冲泡绿茶饮用。可加适量白糖。也可直接冲泡饮用。

    功能:清热解毒、散滞健胃。

    用途:消化性溃疡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竹苓茶

    原料:竹茹5g、茯苓3g、半夏3g、橘皮3g、生姜3g、绿茶3g。

    用法:用300ml水煎煮竹茹、茯苓、半夏、橘皮、生姜至水沸后,冲泡绿茶5~10分钟后即可。也可直接冲泡后饮用。

    功能:清热止呕,运脾除湿。

    用途:妊娠恶阻呕吐。

    来源:《千金方》。


    蒲肝茶

    原料:蒲公英5g、茵陈5g、柴胡3g、栀子3g、郁金3g、茯苓3g、绿茶10g。

    用法:用400ml水煎煮蒲公英、茵陈、柴胡、栀子、郁金、茯苓至水沸后,冲泡绿茶5~10分钟即可。可加适量白糖。也可直接冲泡饮用。

    功能:清热除湿,理气。

    用途:急性传染性肝炎。

    来源:传统药茶方。


    法制黑豆(《景岳全书》)

    原料

    黑豆500克,山茱萸10克,茯苓10克,当归10克,桑椹10克,熟地黄10克,补骨脂10克,菟丝子10克,旱莲草10克,五味子10克,枸杞子10克,地骨皮10克,黑芝麻10克,食盐100克。

    制法

    黑豆用温水泡30分钟备用。将以上中药装入纱布袋内,扎紧,放入锅内,加水适量,煎煮,每小时取煎液一次,放入另一盆中,再加水煎煮,如此共煎液4次,合并煎液,放入锅内,将黑豆倒入盛有煎液的锅内,放入食盐,先以武火烧沸药液,再用文火煎熬,至药液干涸停火。将黑豆曝晒至干,装入瓮罐(或瓶)中贮藏备用。

    服法

    随量嚼食。

    功效

    补益肾精,强筋壮骨。

    应用

    肾精不足、肾阴亏损引起的头晕目眩,耳鸣耳聋,身体消瘦,尿频遗精,腰痠腿痛,筋骨无力等。

    桂浆

    生津止渴,益气和中,去湿逐饮。

    生姜(三斤,取汁) 熟水(二斗) 赤茯苓(三两,去皮,为末) 桂(三两,去皮,为末) 曲末(半斤) 杏仁(一百个,汤洗,去皮、尖,生研为泥) 大麦 (半两,为末) 白沙蜜(三斤,炼净。)

    右用前药,蜜水拌和匀,入磁罐内,油纸封口数重,泥固济,冰窖内放三日方熟。绵滤冰浸,暑月饮之。


    乌发膏

    原料:制何首乌、茯苓各1000克,当归、枸杞子、菟丝子、牛膝、黑芝麻各240克,补骨脂120克。

    制作:上物共研粗末,加水煎熬3次,去渣滤液,将3次汁液浓缩,加蜂蜜适量,调匀瓷瓶贮存。

    作用:补血养阴。适宜于须发早白之人。久服可使人益寿延年。


    土茯苓猪骨汤

    原料:猪脊骨500克,土茯苓30~50克。

    制作:将猪脊骨同适量清水同放入锅中,武火烧沸,文火慢炖,炖至水成3碗量,去猪骨与上层浮油,加入土茯苓30~50克,煎至2碗,分2次饮,1日饮完。

    作用:健脾利湿,补阴益髓。适宜于糖尿病患者。


    茯苓包子

    原料:茯苓30克,面粉1000克,鲜猪肉500克,生姜、胡椒、料酒、食盐、酱油、大葱、骨头汤各适量。

    制作:将茯苓放入锅内,每次加水约250克,每次煮提1小时(以沸计时),共加热煮提3次,3次药汁合并过滤成茯苓水500克待用。将面粉加入发面300克、温热茯苓水,搅拌成发酵面团,将猪肉等配成馅,按常规制成包子,上笼用旺火蒸15分钟即成。

    作用:安心养神,健脾开胃,除湿化痰,利水肿。适宜于脾胃虚弱、小便不利、心悸失眠等症。